《光明日报》丨养老产业:给“银发经济”一个新支点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7日
3月26日,《光明日报》“关注养老问题•系列访谈”栏目刊登了集团副总裁、中国康养董事长朱跃先生的访谈,就网友提出的健康养老产业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全文如下:
写在前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为保障民众老有所养,党和政府正付出坚实努力。
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产业方兴未艾,成为撬动银发经济的新支点;养老服务供需失衡,巧做结构性改革的“加减法”,有望激发普惠养老的新动能;人才短板亟待补齐,以系统思维整体谋划,便可通向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蓝海。从今天起,本版将连续推出四期访谈,特邀专家学者、相关人士为养老问题把脉问诊、群策群力。
【关注养老问题•系列访谈之三】
智库答问本期嘉宾
中国健康养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朱跃
朱跃 郭红松绘
1.挖掘“银发经济”商机 把脉养老产业痛点
光明智库:近年来,养老产业备受关注。有网友认为,养老产业是对政府养老投入的有益补充;有网友则把养老产业比作“夕阳人生”的“朝阳产业”,认为“银发经济”中蕴藏着很大商机。养老产业目前的发展机遇如何?同时面临哪些发展瓶颈?
朱跃:我国养老产业仍处在发展初期,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存在以下问题:政策刺激产业发展的实际效果短期来看还不明显,需要出台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企业面临融资难题,民办非营利性质、土地划拨用地等现实问题导致抵押贷款面临困境;养老企业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不清晰,养老消费端有效需求不足,土地、物业等资产端投资成本较大,导致养老服务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弱,而类地产、类金融产品主要服务于高收入人群,无法解决普惠性养老需求;养老护理员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收入低,人员流动性很大,缺乏合理的职业体系规划;养老服务供给与其服务群体需求不匹配,在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情况下,造成成本提高、资源浪费。
2.公立与民营平等对待 产业与事业协同发展
光明智库:投资养老服务行业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政府给予哪些支持?
朱跃:在“兜底有保障、高端有市场”的情形下,我国养老产业需尽快解决融资难、成本高、收费高、人才匮乏等问题,推动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实现普惠养老。
融资方面,除加大对普惠性养老直接的政策性资金支持力度以外,还应探索通过产业引导基金、定向降准降息、创新货币政策工具、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优化投融资环境,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降成本方面,重点帮助养老企业更便捷、更优惠地拿到适合的物业发展养老服务,包括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中的闲置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低效无效资产以及全社会其他适宜转型发展健康养老的资产,通过集中管理、有效整合盘活、统筹规划、市场化连锁化专业化运作,从物业端切实降低运营成本。降费方面,重点提供老年人能消费得起的服务和产品。一方面根据当地老年群体收入水平,对普惠养老科学合理地限定价格;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切实降低老人及家庭负担。提质方面,依托行业协会、品牌企业,建立设施、环境、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和评价体系,指导养老机构合理建设并提供服务产品。人才培养方面,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机制。同时,还应积极培育养老领域龙头企业,特别是发挥国有企业、中央企业在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方面的引领作用。
3.医养结合,为养老产业添机遇
光明智库:201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进一步发展养老产业、推进医养结合进行部署。有网友认为,医养结合模式给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请问产业发展中医养结合模式现状如何?有哪些瓶颈?怎么突破?
朱跃:国家鼓励医养结合模式,确实是抓住了养老产业发展中的“牛鼻子”,为有效解决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提供了方案,但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例如,养老机构本身增设医疗资质的方式不明确,医疗水平、专业性偏低;在养老与医疗机构合作中,医院很难分配出优质资源,合作往往止于协议、流于形式;医疗机构开设养老床位的方式,客观上造成滥用医保支付的问题,增加了医保负担,挤占了现有医疗资源。
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加快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包括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养老照料中心”等多功能、复合型服务模式,依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家庭医生、上门护理、建立健康档案等为老人提供多种服务。同时,完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三甲医院老年医学研究与老年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康复护理专业相结合的立体式医养结合服务体系。还可以探索通过国家财政补贴、划转部分医疗保险形成基本保障资金,构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制定合理的付费标准及护理等级。
原文链接:http://news.gmw.cn/2019-03/26/content_32679556.htm